研學旅行的目的和意義
2021-12-13 16:33
什么是研學旅行
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、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,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、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,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、豐富知識,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,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。
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、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,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。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。
研學旅行的發展歷程
雖然“研學旅行”近幾年才被廣泛提及,但早在2500多年前,中國人就已經在踐行“研學旅行”了。
國家自2013年起,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主觀引導和助推研學旅行的發展。
研學旅行的目的和重要意義
1、拓展學生視野,夯實知識的紋理。
學生所學的大多是書本知識,以間接經驗和理性知識為主,接地氣的感性知識始終欠缺,在進入信息化時代依然如此。研學旅行它可以在與學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彌合,習得的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的縫隙,實現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握手言歡,夯實知識的紋理,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第二次飛躍。
2、增強對“四個自信”的理解與認同。
教育的根本任務只有一個,那就是立德樹人。而研學旅行恰恰另辟蹊徑,以開門辦學姿態讓學生在游歷中“感受祖國大好河山,感受中華傳統美德,感受革命光榮歷史,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”。四個自信: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
3、緩解學生“學習競爭病”。
在應試教育之下,學校教育無法逃避分數競爭。這導致教育一味地追求分數,師生因分數而焦慮、煎熬,從而互相歧視、互相嫉妒、互相防范。而借助研學旅行的契機,大家一同走出校門,奔赴自然,暢游文化歷史,深入鄉土民俗,感懷經濟社會發展,以愉快的心境,通過以游兼學、學游相濟的方式,開闊視野、增智啟慧、涵養德行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緩因追逐分數而產生的學習競爭病。當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講過:“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;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;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。”游學思想由來已久,研學旅行政策也應一以貫之。
研學旅行的重要意義,就是要樹立學、思、游相互促進的觀念,走出從“學校到學校”、從“課堂到課堂”的封閉圈,不斷地拓展教育的邊界,帶領學生走出教室,邁向更廣闊的天地,在真實的場景之中體驗、合作、探究,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。
PREV 如何設計休閑農場的主題
NEXT 不出杭州的山地越野團建丨體驗速度與激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