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生態系統的五種類型

2021-07-09 10:33

①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南北緯5°~10°以內的熱帶氣候地區, 以東南亞洲、非洲和南美洲為主。這里全年高溫多雨,無明顯的季節區別,年平均溫度25~30℃,最冷月平均溫度也在18℃以上,極端最高溫度多數在36℃以下。年降水量通常超過2000mm,有的高達6000mm。全年雨量分布均勻,常年濕潤,空氣相對濕度90%以上。

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由熱帶樹木組成的高大茂密、終年常綠的生態系統類型。我國的陸地南緣處于北熱帶,屬印度-馬來西亞的雨林大類,主要分布在廣東和廣西南部、云南南部及西藏東南部。雨林的特征是物種豐富,喬木高大、層次多,有老莖生花和板根等雨林的特有現象,藤本和附生植物豐富,一些藤本植物可以殺傷附主,成為雨林中的“絞殺者”,這也是雨林特有的現象。除了典型雨林外,我國還有山地溝谷雨林分布,具有一定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特點,樟科植物明顯增加,茶科、殼斗科和裸子植物較常見。熱帶雨林里的主要動物,大家都不陌生,有亞洲象、長臂猿、犀鳥、鸚鵡、眼鏡蛇等。


②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發育在濕潤的亞熱帶氣候地帶,主要分布在北緯22°~40°之間。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處于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,夏季高溫多雨,冬季寒冷少雨,春秋溫和,四季分明。年平均氣溫16℃~18℃,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4℃~27℃,最冷月平均為3℃~8℃,冬季有霜凍,年降水量1000mm~1500mm。

在全球范圍內,中國的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比較為典型,主要分布在我國廣闊的亞熱帶地區,在丘陵、山地均有分布,所跨緯度很寬。典型常綠闊葉林為中亞熱帶水平地帶性類型,分布范圍為北緯23°40′~32°,東經99°~123°之間的中亞熱帶地區,分布海拔在中亞熱帶東部為1000-2000米以下,西部為1500~2800米,主要見于長江以南至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的北部。常綠闊葉林主要由樟科、殼斗科、山茶科、金縷梅科、木蘭科等科的常綠闊葉樹組成,著名的樹種包括銀杏、水杉、鵝掌楸等。群落結構較熱帶雨林簡單,喬木層通常2~3層,樹冠較整齊。其建群種和優勢種的葉子相當大,呈橢圓形革質、表面有厚蠟質層,具光澤,沒有茸毛,葉面向著太陽光,能反射光線,因此也有人稱之為“照葉林”。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內的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,脊椎動物達1000余種,我國著名的有大熊貓、金絲猴、華南虎、云豹、金貓、紅腹角雉等都分布在其中。


③ 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 又稱夏綠闊葉林,通常是指具有明顯季相變化的夏季盛葉冬季落葉的闊葉林,它是在溫帶海洋性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植被類型。夏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西歐,并向東伸延到歐洲東部。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華北地區。此外,日本北部、朝鮮、北美洲的東部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區也有分布。夏綠闊葉林分布區的氣候是四季分明,夏季炎熱多雨,冬季寒冷。年降水量為500 mm~1000 mm,而且降水多集中在夏季。

夏綠闊葉林主要由楊柳科、樺木科、殼斗科等科的喬木植物組成,常見的有櫟、山毛櫸、械、樺木、鵝耳栃、榆、楊等屬。冬季完全落葉,春季發新葉,夏季形成郁閉林冠,秋季葉片枯黃,因此,夏綠闊葉林的季相變化十分顯著。群落結構較為清晰,通常可分為喬木層、灌木層和草本層3個層次。草本層的季節變化十分明顯,這是因為不同草本植物的生長期和開花期不同所致。夏綠闊葉林中有脊椎動物200多種,較大型的有鹿、獾、棕熊、野豬、狐貍、松鼠等,鳥類有雉、鶯等,還有各種各樣的昆蟲。動物中較著名的有金錢豹、獼猴、褐馬雞、斑羚、紅腹錦雞等。


④ 北方針葉林生態系統 是指以針葉樹為建群種所組成的各種森林群落的總稱,包括各種針葉純林、針葉樹種的混交林,以及以針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。北方針葉林也稱寒溫帶針葉林,它是寒溫帶的地帶性植被。寒溫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歐洲大陸北部和北美洲,在地球上構成一條壯觀的針葉林帶。此帶的北方界線就是整個森林帶的最北界線,也就是說,跨越此帶再往北,則再無森林的分布了。寒溫帶針葉林區的氣候特點是比夏綠闊葉林區更具有大陸性,即夏季溫涼、冬季嚴寒。七月氣溫為10~19℃,一月氣溫為-20~50℃, 降兩量約300~600 mm,其中降水多集中在夏季。

北方針葉林又稱泰加林,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十分獨特,易與其他森林相區別。通常由云杉屬和冷杉屬樹種組成,其樹冠為圓錐形和尖塔形;而由松屬組成的針葉林,其樹冠為近圓形,落葉松屬形成的森林,它的樹冠為塔形且稀疏。云杉和冷杉是較耐陰的材種,因其形成的森林郁閉度高,林下陰暗,因此又稱它們為陰暗針葉林。松林和落葉松較喜陽,林冠郁閉度低。林下較明亮,所以又把由落葉松屬和松屬植物組成的針葉林稱為明亮針葉林。北方針葉林另一個特征就是其群落結構十分簡單,可分為喬木層、灌木層、草本層和苔蘚層四個層次,喬木層常由單一或兩個樹種構成。


⑤ 稀樹疏林生態系統 典型的稀樹疏林分布在非洲,由金合歡、猴面包樹等稀疏喬木和廣闊的草原組成。以往認為中國不具備這種類型,但根據多年研究,我們認為中國的“四大沙地”,即渾善達克、科爾沁、毛烏素、呼倫貝爾在健康的狀況下,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恰好是典型的稀樹疏林類型,且其生產力略高于非洲的“薩王那”生態類型。在中國,該類型目前被混同為沙漠,或混同于草原,其重要生態價值尚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。中國稀樹疏林指示植物有沙地榆、白樺、山定子、沙柳、紅柳、賴草、羊草、金蓮花、紅門蘭,指示動物有狼、狍子、沙狐、草兔、鼢鼠等。